集團多措并舉助推濱海區生態文明建設
發布時間:
2019-11-26 15:23
來源:
暫無數據
近年來,旅游集團認真落實區黨工委、管委會關于建設“美麗濱海生態新城”的戰略部署,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依托旗下山東檉霖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積極搭建研企合作平臺,不斷創新科研成果,大力推進沿海防護林建設,為濱海鹽堿地生態修復及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不懈努力。
研企合作搭建綠色生態橋。集團主動與中國科學院及山東省林科院等多所科研院所進行廣泛深入合作,并成立周成虎院士工作站、山東檉霖耐鹽植物研發中心、山東檉霖醫藥生物研發中心、山東檉霖生物科技研發中心等“一站三中心”,加快耐鹽堿植物研發,為打造濰坊北部沿海綠色屏障提供技術支持。今年8月,與中國科學院國家荒漠—綠洲生態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聯合成立國家荒漠—綠洲生態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環渤海分中心,聚合三方高精尖人才,圍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需求,按照“創新驅動、市場引導、成果轉化、共贏發展”的方針,聯合開展技術研發、工程建設、成果推廣、專業咨詢、人員培訓等業務,助推濰坊濱海及環渤海地區鹽堿地生態修復。
植樹造林筑起綠色生態墻。集團依托“鹽松喬化”、“魯檉1號”等專利技術,先后承建了濰坊濱海沿海防護林、國家“南紅北柳”示范林等濱海生態修復建設項目,總種植面積400余萬平方米,苗木成活率均達到95%以上,實現了沿海灘涂原土種植的重大突破,為濰坊北部沿海筑起牢固的綠色生態防護墻,為全國沿海灘涂的生態建設和泥質海岸防護林建設發揮了示范作用。同時,還在全國各地干旱荒漠和鹽堿地區進行了試種并獲得成功,造林規模總計已達2萬余畝。
推動經濟生態效益相統一。集團在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注重鹽堿地經濟作物的研發, 在 “南紅北柳”示范林中套種耐鹽堿經濟作物,致力于將“鹽堿荒灘”變為“黃金沃土”。目前,種植蒲公英100畝,肉蓯蓉200畝,沙棘2000余棵,玉竹12萬余棵。其中,有“沙漠人參”之稱的肉蓯蓉已經初顯經濟效益,正在進一步開展產品研發。此外集團還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建立18000畝肉蓯蓉培育基地,將研發成果推廣復制到更大范圍。
建設,生態,研發,沿海,濱海,集團,國家,山東,中心
下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