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東巡祭北海
發布時間:
2016-10-24 09:53
來源:
在濱海地區一直有著秦始皇筑臺祭海的民間傳說。那么事實存在嗎?在歷史文獻、地方志、詩文歌賦、民間傳說以及新近出土的實物面前,坊間世代口口相傳的秦始皇東巡筑臺望海的影子越來越清晰。
2010年5月份,人民網、新華網發布消息稱:秦始皇東巡望海臺歷經2000多年風雨滄桑,日前在山東省濰坊市現身,文物作證,秦始皇曾在濰坊祭海。消息中說,自2005年下半年以來,濱海區及壽光市北部陸續發現出土秦漢時期的青銅編鐘、銅璧、銅圭等高規格的祭祀用禮器及秦磚。一件件歷經千年風雨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秦漢青銅器向人們證實,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在濱海一帶筑臺并舉行過盛大的祭海儀式。
2009年3月至6月間,地方文化研究專家在進行文化遺跡調查過程中獲悉,幾年前在濱海區大家洼街道臨港工業園一帶出土了上百件青銅器。這些青銅制品有編鐘、銅璧、銅圭、銅圭殘片和銅璧殘片等。請教有關文史專家,得出的結論都是:這批青銅器是秦漢時期的非實用器,是用作大型祭祀的禮器。這些信息讓專家們聯想到了當地歷史上的一件大事——秦始皇東巡。
在歷史上,望海臺是濰坊北部沿海一帶的著名景觀,好多文人墨客留下了歌詠望海臺的詩文歌賦。明萬歷進士、山西平陽府推官張僎《望海崇臺》詩曰:祖龍望仙臺,崇名徒千尺。鰲戴逢壺靜,鯨波金闕隔。夜間風雨聲,仿佛鞭驅石。清康熙年間縣令嚴胤肇《望海臺》詩曰:高臺望不見,秦地此登臨。萬乘旌旗動,三山波浪深。荒城余舊跡,少海洗雄心。懷古空惆悵,乾坤幾陸沉。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即位后進行第一次東巡,路線是:咸陽——嶧山——泰山(祭天)——梁父山(祭地)——臨淄——黃縣——芝罘山——成山頭(祭日)——瑯琊臺。雖然路線上并沒有注明“濰坊”、“壽光”這一站,但是從史料上看四次東巡中,史載秦始皇東巡所筑的臺即是位于濰坊濱海一帶的望海臺。因此,專家認為當年秦始皇在從臨淄到黃縣的路上應該在路過壽光和濱海區時舉行過大型的祭海活動,秦漢馳道圖上也明確注明,當時在北海(現渤海)南岸有一條東西走向的馳道,剛好經過濰坊北部沿海地帶。
濱海區編鐘等禮器出土的位置距離壽光營里望海臺遺址位置大約有十幾里的距離,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推測再現秦始皇祭海典禮的盛況:當時秦始皇首先是登上望海臺眺望遠處的大海,走下望海臺后,大隊人馬一路向東,行至今濱海區大家洼街道雙河村一帶時,舉行了大型的祭海儀式,編鐘、銅璧之類的禮器作為拜祭海神的禮物留在了儀式現場。
在結束了祭海儀式后,有專家推斷,秦始皇的下一站應是濱海區央子街道的大型鹽業遺址區域,并登上濱海南部的禹王臺觀賞別畫湖。因為,當時的濱海一帶已經是全國的海鹽生產中心。秦始皇登上濰北禹王臺觀賞別畫湖后,別畫湖更名朕懷湖,這一點民間有著廣泛的流傳并有資料記載。
后來,漢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北海發生特大地震,濱海地區大部分陷入地下。但是祭品都是青銅材質,不易有很大的移動。因此,現在出土這些青銅編鐘的位置應該就是當年秦始皇祭海的地域。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